白云山板藍根顆粒:探秘板藍根的“前世今生”
發布日期:2022-09-09
瀏覽量:2963
板藍根,別名菘藍、山藍、大藍根、馬藍根、靛青根、藍靛根、大青根,為一種中藥藥材,我國大部分地區產,主產于江蘇、安徽、河北、河南、浙江等地,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、利咽之功效,可敗火解毒、預防疾病。根據植物來源的不同,板藍根分為南板藍根和北板藍根,北板藍根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和草大青的根,南板藍根為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莖和根。
有關板藍根的傳說,也是比較多的,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,與大家熟知的“神農嘗百草”息息相關。傳說中神農氏為了解救被疾病糾纏的百姓,選擇了上山嘗百草,想要將能治病的草藥給找出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遇到了中毒的情況,就會用隨身攜帶的一味草藥來解毒,有傳言說此草是菘藍,即板藍根。
至于“板藍根”這個名字,首次出現的地方,是在明代李時珍所著的《本草綱目》當中。根據這本書記載:“藍凡五種,蓼藍葉如蓼,菘藍葉如白松,馬藍葉如苦荬,即廓亞所謂大葉冬藍,俗中所謂板藍者。”另外,清代張秉成所著《本草便讀》中認為板藍根具備了清熱解毒,辟疫,殺蟲的功效。
在古代社會中,板藍根并未能在大批清熱解毒的藥材中脫穎而出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“板藍根”指因反植物學知識而被強行捏合在一起的兩種植物。不過,在步入現代后,西醫學飛速發展,傳統中草藥在西醫學發展的沖擊下不斷探索新的前進道路。自八十年代起,我國二十多個省區開始發展板藍根生產,板藍根被大規模地制成顆粒劑、片劑、針劑,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藥品。
現如今,白云山板藍根顆粒也已經成為人們家中常備的藥品,它對于治療上火、感冒、咽喉腫痛等癥狀,都是有成效的。只不過,如果是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,或是脾虛胃寒的人群,還是要謹慎服用,以醫囑為準。